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研 究仍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比重偏低,且存在质量危机。从典型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看,基础理论研究已受重视,并已产出一些创新之作。一方面,高等 教育学应用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更多研究者倾向于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因而多数研究是应用性的、非积累性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大学竞争力的研究,很 多研究以工程学的心态来处理大学竞争力问题,初始目标就是构建大学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它们只是费尽心力地寻找可以直观解释的、易于观察或能够测量的指标, 没有建立起大学竞争力研究的严谨概念和规范框架。另一方面,多数理论研究仍处于为未来的研究识别概念或议题的初级概念化阶段,没有构建出具有说服力的实质 性理论,更没有进行理论检验,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很多问题仍是一个"黑箱"。如关于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的研讨,大量文献是关于其内涵、目的、意义、性 质等基本问题的理解,验证性的、构建性的或是对策性的文献都较少。如果把考察范围缩小至文献金字塔的顶端,则发现虽然针对的问题是实践中的问题,但研究取 向多是对问题背后基础理论的探讨,表明部分学者已能够较好地将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本文非常赞同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不分家的研究取向,只有 既尊重实践理性,也尊重理论理性,才能使我们的研究避免徘徊于理论与实践之间而找不到平衡点。正是由于部分研究者的努力,使得在最近的文献中,出现了一些 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如王洪才对高等教育"适应论"和"理性视角"之争的评论及对现代大学精神的看法,[51]蒋凯对高等教育市场的分析,[52]周作 宇对协同创新的思考和对大学理念的解读,[53]龚怡祖对学科建设的研讨[54],等等。也正是因为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同一主题研究的理论视角也日益 多元化。如在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探讨中,出现了基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研究视角、基于政策研究的视角、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视 角、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基于"有限市场"理论的视角等多种理论视角。[55] 3.高等教育研究的认识路径趋于综合化与多元化 随 着科学哲学和人文学科哲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哲学方法论开始从逻辑经验主义向结构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等 方法论转变。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也深受其影响,从而进人到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的时期,无论是哲学基础、理论发展、认识路径、方法论,还是研究主题,都越来越 综合化与多元化。一方面,通过使现象学、符号学、体验、象征、语言分析等介人高等教育的真实世界中,寻求一种综合的教育解读和对心智的解读,这是通过传统 认识路径出发的研究很难办到的。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思潮的共存、开放而具有建设性的交锋,使得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举例来说,后现代取向是 高等教育研究中一种具有批判和建构意义的先锋派思潮,是对传统教育学范式的反思,是对现代性语境中教育学语言局限性的揭露,为根本性理论变革的发生提供了 适宜的话语环境。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哈贝马斯的日常语言和交往行为理论为后现代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奠定了语言哲学基础,从而为从本体论、认识论到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建构、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全面解构和超越奠定了基础。甚至有学者认为,随着人类知识形态由"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转变,作为"某 种知识理论体系"的学科必然会发生重大转变,学科范式转型不可避免。[56]批判教育学就是在部分地吸收了后现代理论和批判理论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教 育学研究领域,它的兴起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当时西方教育思想界的重要理论动向,对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大冲击。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学这个学科还比较年轻, 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诸如后现代理论、批判理论、后实证主义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但相关思潮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已初露端倪,仔细分析前文提到的一些文献,就能 或多或少地窥见这些多元认识路径的影子。应该说,这些新路径、新思潮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方兴未艾。 (二)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高等教育文献的专题分析和整体分析,对未来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可以作如下期待。 1.未来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自由探索的关系,要实现有继承的突破;二是要处理好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优化组合;三是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要致力于"大科学"与"大人文"交融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及其方 法论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处理好第一种关系,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才能始终有创新、有突破,并像滚雪球一样实现知识的积累性增长;只有处理好第二种关系,高等教 育学的学科结构才能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实现知识的精明增长;只有处理好第三种关系,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才不会走极端,实现知识的平衡增长。 2.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对话,提升交叉领域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打破学科间、领域间的话语障碍,坚定不移地促进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和思想碰撞,提升交叉领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至今,之 所以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部分地因为它坚持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对话。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如果不懂经济学,又如何懂得"增长"与"配置";一个高等教育研 究者如果不懂管理学,又如何懂得"绩效"与"战略";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如果不懂社会学,又如何懂得"公平"与"正义";一个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如果不懂心 理学,又如何懂得"动机"与"向度";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如果不懂统计学,又如何懂得"变量"与"指标";一个高等教育研究者如果不懂哲学,又如何懂得" 批判"和"建构"。如果高等教育研究是建立在单一教育学基础上的研究,那么学科不仅不会得到大发展,反而有走下坡路的危险。高等教育学要缩小与其他成熟学 科间的差距,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取其精华,营造更肥沃的学科成长土壤。 3.深化经典研究领域,拓展新兴研究领域 既要注重经典研 究领域的进一步深人,使高等教育学不断向深度发展,也要加强新兴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使高等教育学逐渐向广度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学自身的传统理论相 对薄弱,如高等教育"适应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实问题,但显然过于"外向"和宏大,尤其是对高等教育内部问题阐述得不够具体,也因此引发了最近的 一波学术争鸣。要进一步深人探讨这一经典理论并有所突破,就必须要掌握更先进的理论构建方法论及其附带方法,对其他经典领域的深化研究也是如此。另一方 面,要拓展新领域,使学科向广度发展,就需要高等教育的研究紧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提高学术敏锐性。对"慕课"的最新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相结合 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不妨"两极化"一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并行不悖。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上的 理论和实践动向,研究的视野要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研究的话语、范式、技术等要与国际接轨,研究的主题要对人类的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而避免研究中闭 门造车、自说自话的倾向。当然,拥有国际视野并不只是对国外的问题做一些介绍性研究,切不可捡了"视野"丢了"质量"。另一方面,要深人关注地方问题,挖 掘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创新行动,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抽象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经验表明,是对地方问题而非宏大问题的研究,产出了 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总之,有效地将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相结合,是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所在。 |